
原標題:如皋加快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做強經濟圈 融入都市圈
月初,2022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公布,如皋憑借一個一等獎、三個三等獎,在全省科學技術獎舞臺上,再次秀出硬科技實力。
夏意正濃,萬里長江之上,自帶六項“世界之最”光環的張靖皋長江大橋正在迅速“成長”。這座大橋,對進一步連接長江兩岸長三角城市群、對落實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國家戰略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隨著《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的發布,南通被劃在上海大都市圈協同規劃的“1+8”行政范圍內,這無疑將給不少縣級市帶來新的發展契機。面對新機遇,如何在大都市圈建設中實現跨越式發展?如皋積極排兵布陣,給出了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的答案。
做強特色園區,催開產業之花
挑起大梁的現代產業集群,是如皋的經濟命脈。
在如皋經濟技術開發區電力及智能裝備產業園,走進康瑞新材料科技(南通)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自動化生產線高效運轉,工作人員往來穿梭運輸,火熱的生產場景撲面而來。
新型電力裝備產業是如皋六大優勢產業鏈之一。去年,如皋規劃建設專業產業載體——電力及智能裝備產業園,探索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等鹦虏牧媳闶菆@區成立后落戶的第一個重特大項目。“落戶如皋,是看中了這里的產業活力。”企業負責人表示,項目累計投資50億元,全部達產后年產值將超百億元。
園區是產業集聚平臺,只有把平臺筑牢,才能引來鳳凰。為此,如皋按照全市“一盤棋”的思想進行產業規劃和產業布局,明確、強化、培育、壯大各園區主導產業,加快產業集聚集群發展。
長江鎮發揮自身港口優勢,發展壯大化工園區電子新能源材料、油脂化工產業。在金鷹(如皋)產業園內,年產10萬噸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項目進入設備調試階段,其賣點是“綠色環保,產品100%可降解”,可有力帶動如皋新材料產業提檔升級。
如皋經濟技術開發區圍繞新創建的中瑞智能(如皋)制造合作創新園,加速集聚一批汽車及零部件、電力及智能裝備等優質產業項目。氫能源產業,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重要一環。作為我國搶抓氫能發展機遇最早的城市之一,如皋先后招引落戶20多家氫能企業。
高新區則繼續深化實施“一區多園”創新引領工程改革,招引智能制造、精密光學、軟件與信息服務等主導產業。6月底,投資50億元的高性能稀土永磁體研發生產基地項目開始投產,可高效支撐當地新能源汽車、風力發電、節能家電、智能裝備和智能消費電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如何增強園區的吸引力、承載力和競爭力?在這一點上,如皋也沒少動腦筋,一方面加快園區載體升級,大力提升主體設施建設,加強功能配套建設;另一方面加強與國內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探索共建跨區域多層次產業創新平臺,推動科技園區共建共享,努力把“產業名片”變成“城市名片”。
在創新中深耕,能級不斷躍升
2022年,如皋新認定高新企業228家、凈增142家,名列南通市首位。由此可見,產業鏈不斷完善,優質項目紛至沓來,離不開科技創新。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縣域是創新體系的主戰場。今年5月,如皋入選創新型縣(市)“國家隊”, 創新成色十足,為其最大競爭優勢。
在創新賽道上搶占“智”高點,屬于如皋的高光時刻不僅一次。年初,江蘇力星通用鋼球股份有限公司喜摘“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國字招牌,打破如皋國家企業研發平臺“零”的歷史。
手握發明專利50項、實用新型專利102項的力星股份,迎來產品高端化的“春天”:自主研發的“風能發電專用鋼球”“高檔轎車三代輪轂軸承專用鋼球”分別被科技部、商務部等四部委聯合認定為國家重點新產品。對于外界好奇如何才能登上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產業鏈頂端?董事長施祥貴一語道破:數十年如一日的創新。
一流的創新生態,是科技創新創業的根本保障。今年的新年第一會,如皋便吹響了進一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號角,并接連出招:推出科技創新三十條、人才新政二十二條等“真金白銀”的激勵政策。如皋還破除區鎮行政區劃的圍墻與籬笆,統籌龍游河科創走廊沿線優質創新資源,精準招引壯大產業鏈集群,加速構建“龍”騰高地,全市科創氛圍煥然一新。
如何讓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如皋在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價值鏈、資金鏈高度對接上蓄力,完善科技創新創業全鏈條孵化體系,打通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通道。
不久前,科技部公布了2022年度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名單,如皋市下原鎮科技創業中心榜上有名。10多年來,這里累計孵化121家企業,項目涵蓋醫療器械、先進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軟件開發、科技服務、現代農業、文化創意等多種領域。
構建引才磁場,做優人才生態
人才是活力之源、創新之核??v觀如皋今年正在推進的各項重點工作,在多個領域擘畫新藍圖,對人才的需求空前旺盛。
任務書上羅列著一組數據:今年如皋將全力突破重點人才項目,傾力打造優質人才生態,計劃招引科創類、人才類、服務類項目共370個,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60名。
從一個僅有200多平方米的小作坊,搖身一變為產值1.5億元的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勢加透博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源于背后的智慧大腦——一支由5名博士和11名碩士強強聯手的人才團隊,研發人員占比達40%。近日,好消息再次傳來,企業又新增了2名省“雙創”人才和1個省“雙創”團隊,成為如皋又一個人才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為了讓創新浪潮奔涌不息,如皋堅持多向聚力、外向借力,不斷在更高層次、更大范圍吸引和配置人才資源。
借助長三角人才一體化大力推進的有利時機,如皋聚焦重點企業、重點項目、主要載體發展需求,進一步深化產才融合,推動技術、設備、人才等各類創新要素跨區域協同共享,夯實高質量發展比較優勢。與此同時,加快構建飛地孵化、基地轉化、股權激勵新模式,充分利用上海與蘇南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平臺,為我市培育孵化科技項目、培養引進高端人才。
產業的集聚力、市場的創新力、人才的吸引力,共同鑄造了如皋獨特的城市競爭力。(陳嘉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