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認真落實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及自治區黨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決策部署,切實推進“才聚寧夏·1134”行動,有力助推新時代“人才強區”戰略走深走實、見行見效。聚焦全區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短板弱項,將2023年確定為“技能人才制度建設年”,以深化調查研究推動解決發展難題,建制度、補短板,堵漏洞、揚優勢,有序推進年初確定的12項技能人才政策制度的研究制訂工作。目前,已出臺11項政策制度,進一步完善了各項技能人才政策措施,構建了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五大政策制度體系”,填補了我區技能人才領域9項政策制度空白,搭建了技能人才發展“四梁八柱”,為“技能寧夏”建設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政策支撐和制度保障。近日,技工院校管理“四個辦法”和“金藍領”示范性培育計劃經驗做法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向全國轉發推廣。
一是積極構建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政策體系。對標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努力培養更多大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要求,加強自治區技能人才政策頂層設計。研究制定《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從完善高技能人才培養機制、使用機制、評價機制、激勵機制、保障機制等五個方面提出24條“真金白銀”的政策措施,將為我區未來5年乃至10年高技能人才工作提供頂層設計和發展藍圖。
二是積極構建技能人才學校培養制度體系。對標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加強技工院校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建設。制定印發《全區技工院校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工作實施方案》,著力推進技工院校“放管服”改革,建立分級管理機制,解決“怎么管”“誰來管”“管得好”和“管方向”的問題。制定印發《寧夏技工院校設立辦法》《寧夏技工院校專業設置與管理辦法》《寧夏技工院校管理辦法》《寧夏技工院校辦學水平評估辦法》四個辦法,技工院校建設管理“1+4”制度體系全面構建,構建起自治區、地級市、縣(區)三級政府分級管理、行業部門各司其職、齊抓共管的技工院校管理新格局。
三是積極構建技能人才職業培訓制度體系。對標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要求,加強政府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建設。制定印發《寧夏政府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管理辦法》,為培訓機構“立規矩”,為經辦部門“明職責”,為培訓監管“聚合力”,為技能培訓“提質效”,促進職業技能培訓事業健康有序發展。會同自治區黨委人才辦研究出臺《寧夏“金藍領”示范性培育計劃實施方案》,實施“金苗”“金匠”“金雁”“金師”“金賽”五個精品培育項目,自治區每年選派200名左右高技能人才赴外研修培訓,未來五年組織“金藍領”示范性培訓不少于1000人,影響帶動10000名以上高技能骨干人才,逐步形成“金字塔”型高技能人才成長梯隊。
四是積極構建技能人才培養平臺制度體系。對標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要求,研究制定《寧夏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管理辦法》《寧夏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管理辦法》《寧夏技工院校急需特色專業建設管理辦法》,通過明晰申報條件、規范申報程序、建立考核機制、壓實屬地責任,積極構建我區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技工院校急需特色專業等技能人才培養載體建設管理制度體系,為技能人才載體建設提供了政策依據和制度保障。
五是積極構建技能人才表彰激勵制度體系。落實黨中央關于“加大高技能人才表彰獎勵力度”的要求,深入實施技能激勵行動。會同自治區黨委人才辦、財政廳、總工會修訂印發《寧夏“塞上技能大師”和“自治區技術能手”評選獎勵辦法》,為工程技術領域專業技術人才參加評選開設“貫通通道”,為重大戰略、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點產業和新領域、新業態、新職業從業的高技能人才,“奇才怪才”、獨門絕技、非遺傳承人及東西部協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高技能人才開設“綠色通道”,建立技能等級破格晉升、職業競賽激勵、人才待遇兌現、人才獎勵退出“四項機制”,民間藝人、鄉村工匠等草根藝人可不受限制參評,使高技能人才獎勵更加彰顯“民生溫度”。